English

金光闪闪耀楚天

——湖北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搞活国有企业纪实
2000-04-17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王劲松 中国改革报记者 任延军 我有话说

1993年至1998年是我国纺织行业特别是棉纺业最为困难的6年,全行业连续亏损,1999年全行业仍处于低迷状态。而湖北金天贸工农股份有限公司在这一期间却一枝独秀。

这个曾经连续6年亏损,濒临倒闭的国有棉纺厂,从1994年实现扭亏为盈开始,业绩骄人。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家棉花贸工农一体化试点企业,湖北省最大的棉纺企业。1999年,公司共生产棉纱38000吨,实现销售收入9.8亿元,利税8000万元,在五年时间奇迹般地搞活了6个国有棉纺企业,盘活7亿多元国有资产,企业生产总值和利税总额分别增长10倍和46倍。

换机制抓技改闯出新天地

金天公司前身天门市吉来棉纺厂是一个只有3万锭的棉纺厂,从1988年投产之日起连续6年亏损,年平均亏损高达400多万元,到1993年企业已处于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境地。

1994年初,时任深圳金田集团总经理的陈远豪来到天门,接手这个亏损烂摊子,他不相信天门市巨大的棉花资源优势无法变成经济优势。他从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入手,从总经理到工人全部实行聘用制,内部分配实行市场机制,物质采购、货源运输和工程建设全部实行招标制。同时从全国先进企业中高薪聘请了100多名高级技术管理专家和营销专家,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年底,陈远豪如愿以偿,在相同生产设备的情况下,1994年产量比上年提高了40%以上,公司由过去天门市最大的亏损企业一举创天门市企业中产值、销售收入、利税总额、职工人均收入4个第一。

陈远豪又把目标瞄向了在同行业中“争全国第一,创世界一流”。他认为,全国棉纺行业处于最低潮的时候,正是自己低成本扩张上水平的好机遇。于是,他抓住广东南海某棉纺厂全程引进了3万锭设备已停产近一年急于将设备转让出手,以相当于原价60%的价格把这套进口设备购买下来。金天公司的技术装备水平一跃而成为湖北省第一,全国领先。

一体化出精品 驰骋大市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产品质量问题,铸造“金天”品牌,该公司从原料抓起。1996年金天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棉花贸工农一体化试点企业,在天门市建立了25万亩棉花生产基地,并吸收天门市蒋湖农场和天门市白茅湖农场棉花原种场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集团。1999年,金天公司的产品质量居国际、国内领先水平,上一级品率达到99.95%,废品率为零,使“金天牌”棉纱名声大振,产品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并很快打入了国际市场。

金天公司蒸蒸日上的势头在全国棉纺行业大量压锭减员的形势下显得分外突出,一些棉纺企业纷纷主动要求与金天公司联姻。

1997年10月,金天集团兼并了湖北省川大棉纺织厂,1998年12月,又成功地租赁了湖北省洪湖棉纺总厂。这两个国有棉纺厂都是80年代初建的,因经营不善,难以为继,但企业的设备和工人技术水平都比较好。金天兼并和租赁后,很快把这两个企业搞活了。洪湖棉纺厂仅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就使该厂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吨纱成本降低1000多元,利用金天的品牌和网络销售,相同的品种每吨纱售价提高1500多元,第一个月就扭转了多年亏损的局面,实现盈利12万元。1999年12月,又联合了监利大垸农场气流纺厂,随后又以净资产入股方式收购了江西省九江一棉和九纺公司,从而使金天集团公司纺纱总规模达到40万锭,跃居全国第一。

目前,陈远豪还在与周围的几个棉纺厂商谈有关资产重组事宜,朝着40万锭以上规模的现代化高科技纺织集团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